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当我们尝试去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情况时总会不难发现,除了饮与食的不同,在餐桌礼仪、用餐习惯等文化层面上,它们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关于西餐,这个已经进入我国多年的餐饮品类,不少人的了解程度依旧只停留在“左手握叉,右手拿刀”的基本姿势,这对于时常被多元饮食文化浸入社交生活的现代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除了左手握叉,右手拿刀 ,这里还有你可能不知道的西餐知识,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下。
初到西餐厅,你是否有过因为"无从下嘴"而倍感窘迫的情况?又是否会因为对菜肴的不熟悉而产生选择性恐惧?甚至还出现过由于对餐桌礼仪的懵然不知而 闹出笑话的尴尬场面?好吧,为了让类似的情境不再发生,我们这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西餐的正确进餐顺序,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顾名思义,这是西餐的第一道菜,也被称为“开胃菜”,味道多以咸、酸为主,份量极少,常见的有鱼子酱、鹅肝酱、焗蜗牛等。
西餐中的汤一般分为清汤和浓汤两大类,其中又有冷热之分。喝汤时,应使用汤匙,舀起来后不能一次分几口地喝,不宜发出声音。
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均被称为副菜,也叫前主菜。在吃鱼类菜肴时,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 品种有鞑靼汁、白奶油汁和水手鱼汁等。
多为肉、禽类菜肴或高级海鲜,其中我们常见的有牛肉或牛排,另外还有猪排、火鸡、肉用鸡以及鸭子等,注意牛排在点餐前需要告知服务员要几分熟。
通常为配菜,在西餐中也被称作沙拉,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还有一类是用鱼、肉、蛋类制作的,一般不加味汁。
西餐的甜点是主菜后食用的,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了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巧克力、水果等等。
在享受完了所有的美食之后,往往还要喝上一杯热饮,可以是咖啡或者是茶,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则加些香桃片和糖。
就像上面我们所了解到一样,牛排是西餐中十分常见的主菜。因此,牛排也成为了很多国人对于西餐认知的启蒙,乃至于挚爱。但是,尽管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与热爱,不少人对牛排的认识 却依然只能似是而非的说出“几分熟”,而并未真正的了解过它们彼此之间的不同。
也叫沙朗牛排、纽约客,主要由上腰部的脊肉构成,肉细多汁,口感鲜嫩。有一个传说,亨利八世在品尝过牛排的美味后,把牛排封了爵士,即SIR+-LOIN, 中文即译为西冷牛排。
推荐火候:四至六分熟
适用人群:入门级牛排行家
也称嫩牛柳,取自一定厚度的牛里脊,肉质十分柔嫩,油脂少,几乎不含肥膘,因每头牛身也就一小条而显得"物以稀为贵",口感好,易嚼食。
推荐火候:三至七分熟
适用人群:牙口不好、消化软弱的老人或小朋友
一般位于牛的上腰部,是牛背上的脊骨肉,在大块肉排中间夹着 T 字形的大骨,一边是菲力,一边是纽约客,肉质一细嫩一粗犷,油腴与爽利兼得。
推荐火候:五至八分熟
适用人群:想要菲力与纽约客兼 得的食客
取自于牛肋脊部位,即牛骨边上的肉。骨边肉向来好吃,油油嫩嫩的肉丝中夹着韧而有劲的油筋,比沙朗耐嚼,比菲力够味,而且油花十分丰腴。
推荐火候:四至六分熟
适用人群:年轻男食客
随着时代变迁,西餐在我国的定义与业态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过去我们将欧洲餐饮定义为西餐,而现在只要是具有外来饮食文化的餐饮都 可称之为西餐。另外,目前的西餐在形式上已包含了从服务到文化包装一直到菜品都有各自不同体系的西式正餐、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酒或咖啡甜品为主的酒吧 和咖啡厅、从香港引进可以让顾客在西式环境下吃到中式食物的茶餐厅,还有具有非常浓郁地域特色的日餐、韩餐、东南亚餐等。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一点在餐饮市场上 的表现尤其如此。西餐在实现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适应各城市不同消费群体生活水平的发展速度,只有紧扣当地消费者生活发展水平,合理定位、定价,才能更好的赢得市场!
目前,西餐业的发展触角已延伸到了像云南丽江、西藏拉萨、宁夏银川等偏远地区。从高档到中档到低档,多种业态在西餐企业中发展,且每种业态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在追捧,使西餐的消费出现了 多层次、多品种的局面,表现出十分活跃的生命力。